徐某詐騙案-實行行為人超出間接正犯授意范圍的另外獲利部分,不應計入間接正犯的犯罪數(shù)額
人民法院案例庫 入庫編號:2023-05-1-222-007
關鍵詞
刑事/詐騙罪/間接正犯/實行行為人/授意范圍/實行行為過限/犯罪數(shù)額
基本案情
2016年8月至9月間,被告人徐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,向陜西某學院學生張某謊稱自己認識該學院財務處工作人員,可以為學生代交并減免一半學費,每吸納一名學生通過此途徑繳費即給張某提成500元。張某信以為真,通過在校學生盧某、鄭某等人在校內宣傳并實際收取了上述學校38名學生的學費共計313780元。張某等人為額外獲利,對學生聲稱可以以六折的價格收取學費,以五折的價格交給徐某,故從中向學生加收了一折學費,共獲利89980元,該部分款項被張某、盧某、鄭某等人私分。張某等人將其余學費223800元轉交給徐某。徐某收款后向張某支付提成17500元,并向繳費學生出具了偽造的學費收據(jù)。2016年10月17日,徐某主動向咸陽市公安局秦都分局投案。案發(fā)后,徐某、張某、盧某等人共退繳非法所得152580元。
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(qū)人民法院于2017年8月15日作出(2017)陜0402刑初149號刑事判決:被告人徐某犯詐騙罪,判處有期徒刑五年,并處罰金人民幣二萬元。宣判后,被告人未提出上訴,公訴機關亦未抗訴,判決已發(fā)生法律效力。
裁判理由
法院生效裁判認為:被告人徐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,虛構事實,騙取他人財物223800元,數(shù)額巨大,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。關于張某、盧某等人自行加收并據(jù)為己有的89980元,系張某等人出于額外獲利的意圖單獨采取的行為,超出了徐某的授意,徐某毫不知情,也沒有得到此款項,張某等人的行為屬于實行過限,該筆款項不應計入徐某的詐騙犯罪數(shù)額。被告人徐某犯罪后自動歸案,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,構成自首,依法從輕處罰。案發(fā)后徐某積極退贓退賠,酌情從輕處罰。遂作出上述判決。
裁判要旨
犯罪人不親自實施犯罪的實行行為而是假借他人之手,即通過強制或欺騙手段支配、利用其他人實施一定行為,以達成犯罪目的,構成間接正犯。間接正犯要對實施者的行為所造成的犯罪結果承擔刑事責任。但是間接正犯中的實行行為人超出間接正犯的授意實施的行為,構成實行行為過限。根據(jù)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,被支配利用的實行行為人實施具體行為時,超出間接正犯的授意范圍的另外獲利部分,不應該計入間接正犯的犯罪數(shù)額。
關聯(lián)索引
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》第52條、第53條、第64條、第67條、第266條
一審: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(qū)人民法院(2017)陜0402刑初149號刑事判決(2017年8月15日)
蘇義飛:《刑事審判參考》收錄本案,請看《【第1439號】間接正犯是否存在實行行為過限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