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| 姚志剛
做刑辯的律師,應該都有發(fā)言被法官打斷的經歷,被告人發(fā)言被打斷那更是家常便飯。如何做得更好?盡量少被法官打斷發(fā)言,筆者有如下心得體會:
01
當公訴人讀完起訴書,問被告人有無異議時,有些被告人就開始陳述事實和案件經過,此時容易被打斷。
應對:庭前會見對被告人進行輔導時,告訴他(她)回答法官有無異議時,只回答“有”或“沒有”就行了。此時,部分法官就開始問公訴人有無問題問被告人,庭審進入發(fā)問階段;也有部分法官要求被告人簡單陳述有哪些異議(也要簡潔,不然一樣會被打斷),然后庭審進入發(fā)問階段。
02
當被告人陳述遭到了“刑訊逼供”時,部分法官會打斷,問有無證據(jù)或證據(jù)線索?一般被告就不知道如何回答了。
應對:辯護人對其發(fā)問時,要詳細問其可能被刑訊的時間、地點、訊問人、刑訊逼供的方式、有無其他人知道等等。即便沒有直接的證據(jù)和證據(jù)線索,也可以從以上推斷一些線索出來,要求去調查取證。(庭前會見有所準備更好)
03
當被告人陳述提到某個政府官員時,一般法官會打斷,要求其直接說與案件相關的事實。
應對:如果某個官員與案件有關聯(lián)性且有利于被告人,發(fā)問時可以繼續(xù)問,但注意盡量不提名字,重點放在事實上去,如繼續(xù)被打斷,打斷后要解釋問的理由。如果仍然被打斷,我們在質證、辯論時繼續(xù)談相關內容,提交書面辯護意見也寫進去。
04
不服從審判長指揮要被打斷,比如:法庭決定分案審理、法庭駁回回避申請并不得復議的決定等等。
應對:庭上服從審判長的決定,不滿意可休庭后與法官溝通,或者提交書面的意見。
05
對被告人進行“誘導性”發(fā)問,容易被法官打斷。不管是公訴人還是辯護人,都不得對被告人進行誘導性發(fā)問。本來提“反對”的是對方的辯護人或公訴人,但很多時候是沒有提的。
應對:練好基本功、熟悉案件,能快速識別誘導性問題,庭上及時提出反對意見,制止對方問誘導性問題;庭前會見做好輔導,我方盡量不進行誘導性發(fā)問。
06
公訴人、辯護人在庭上大量地“讀法條”,容易被打斷。
應對:必須要引用法條的話,不要去照著法條讀,可以說根據(jù)某法多少條的規(guī)定,本案如何如何就可以了;也可以說本案的某情況符合某法多少條的規(guī)定。
07
大量地“讀言詞證據(jù)”,容易被法官打斷。
應對:因為法官基本都看過案卷材料,知道這些言詞證據(jù)的內容,所以不愿意聽你再去讀一遍。我們可以對這些言詞證據(jù)歸納總結,不要去完全重復;如果很重要必須要讀,那讀之前先告知法庭我要詳細宣讀,并說明要讀的原因。
08
質證、辯論時“不斷重復”會被打斷。
應對:重復的原因:一是怕法官聽不明白,想不斷重復去強調。二是準備不充分沒有條理。因此我們要多花時間準備開庭,發(fā)言要有條理和邏輯,這樣就不會重復。
09
攻擊對方(公訴人、辯護人),要被打斷。
應對:養(yǎng)成良好的職業(yè)素養(yǎng),在庭上有理有節(jié),即便面對攻擊,回應也要顯得文明,俗話說的罵人不帶一個臟字。
10
攻擊黨政機關,攻擊司法制度肯定會被法官打斷。
應對:不要發(fā)表類似言論,畢竟法律不是法官制定的。若法律規(guī)定不合理,可以通過合法的途徑去解決(立法建議等)。
11
“表演性”發(fā)言有可能會被打斷。
應對:認認真真做案件,家屬也不傻,一個律師有沒有用心?專業(yè)功底如何?他們是有感知的。即便他們當時不知道,事后也會知道的,只是遲早的問題。
12
大講“人性”、“情懷”的容易被打斷。
應對:可以適當?shù)膸拙?,更多的可以放到辯護詞里面去。
13
大談與案件爭議焦點無關的內容,容易被打斷。比如:一個故意傷害案,嫌疑人打傷了被害人非常明確,爭議焦點是鑒定意見。而你在法庭上大談嫌疑人當天的著裝與證人陳述不相符,此時就容易被打斷。
應對:熟悉案件,自己要歸納案件的核心點,抓大放小。
14
被告人最后陳述內容太多容易被打斷。
應對:庭前會見要告訴被告人,最后陳述不要再談案件的事實、證據(jù)、辯點。其是表達對案件的希望、對法庭的請求。比如:希望法庭依法判決,還我清白!
以上僅是個人的觀點,難免偏頗,如果在某個案中,必須要發(fā)表的,那就“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”吧!前提是我們的言行不違規(guī)違法,不會被律協(xié)、司法行政部門處罰!